第385章 成效 (第1/2页)
“具体情况妾身也不太清楚。”韦娴懿懵懂回复,“好像是说内侍省的人出去买东西,和百姓发生了冲突。”
韦娴懿说不清楚,但李琩大概能猜到,道:“那等会儿让皇后来说。”
“好的。”韦娴懿点点头。
不多久,杨玉环来到天池边,挨着李琩坐下,道:“如郎君所料,内侍省的人果然犯了错。”
李琩道:“具体怎么回事?”
杨玉环道:“内侍省内府局的采买太监去购猪肉,买百姓一头猪,只给两文钱,不仅如此,还把别人的驴强行拉走,说是没有驴,猪肉拉不回来。”
李琩道:“真是本性难改。”
杨玉环道:“出了这等事,郎君就可把采买权交回给官吏。”
按律法,唐德宗设立宫市以前,太监是没有采买权的,这还要从大唐宫廷的物资供给说起。
大唐宫廷的物资供给,主要有赋税、进贡、自给性供给、以及采买。
其中赋税是主要供给,两税法没推行之前,有租庸调、户税、地税、资课、勾剥等赋税供给,推行两税法后,就只能从两税里抽。
赋税供给宫廷的物资,主要由户部、太府寺和司农寺掌管。
进贡包括,各地赋税之外的土贡,官员的进奉,各藩属国的朝贡
各地土贡,主要进太府监,官员进奉则收入内侍省。
藩属国朝贡,则需过鸿胪寺审核、少府监核查、市司定价,汇总于中书省,由中书省决定发给供给部门,比如马匹中的良马入殿中监,劣马发给太府寺,若是献药,还需要少府监和太医署、尚药局等联合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能入库。
自给性供给,有屯田,采供,宫苑,籍田等,其中各点都十分复杂。
最后,就是采购。
各类供给,并不能满足宫廷的物质需求,因此采购也是重中之重。
按照律法,需要的东西不同,采购的部门也不同,比如粮食类由司农寺采买,鱼类由都水监负责,膳食由光禄寺负责,具体到皇帝的饮食,还是赐宴,又有不同部门管理……
总之一句话,程序复杂,规模庞大,但井井有条。
不过就是这么复杂、庞大的规模,依旧不能满足宫廷需求。
因为这些东西虽然丰富多样,但管理的都是朝廷正规机构,每一笔钱都要入账,都要走程序,都要中书省审批,门下省复核,最后年终的财政会议,都是要过会的。
如果是李林甫、杨国忠当右相,为了迎合李隆基,他们打个马虎也就过去了,但像姚崇、张九龄这些人,他们不会打马虎,宫廷开销太大时,审批环节他们就给打回去,财政紧张时,朝贡都不入内庭,直接充当公用。
李隆基前期崇尚节俭,宫廷上,诏令“珠翠绮罗,孰非珍玩,尝念百金之费,每惜十家之产。是以所服之服,俱非绮罗;所冠之冠,亦非珠翠。若弋绨之制,大帛之衣,德虽谢於古人,俭不忘於曩哲……”,积极整顿宫廷消费风尚,同时颁布了《禁断锦绣珠玉制》,对王公大臣的消费加以限制。
这时候,姚崇、张九龄他们节制宫廷开支,就很符合他的思路。
但到了后期,李隆基就腐化了。
所谓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亲职事,任追胜为乐。
这时的李隆基,就不想有人再阻止他享乐,再加上高力士权势滔天,太监做大,内侍省在宫廷物资供给上逐渐重要起来,内府局开始采买东西,宫市已有雏形。
不过,后世的人提到宫市,首先的想到的就是唐德宗,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唐德宗将宫市制度化了。
第二,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影响太大,做了很大一波宣传。
李琩对这些事一清二楚,因此一直想把宫廷物资供给的权利还给官府正规机构。
只是,腐化的风气已经形成,要想从太监手里夺权,没有一个借口,不好操作。
他一直就在等这个机会。
李琩道:“内侍省那人,你怎么处置?”
杨玉环道:“要想把这事闹大,当然不能在内侍省解决,臣妾把他交给御史台。御史台那些官吏,早就看不惯内侍省的人采买宫廷所需,只是他们担心郎君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也畏惧郎君的权威,不敢上书。现在臣妾把内侍省的人给他们,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做。”
李琩笑了笑,道:“让御史台的人上书,逼内侍省交出采买权,这样内侍省的人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杨玉环道:“内侍省毕竟是近侍,对他们需小心应对,恩威并施,否则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对我们不利。”
李琩道:“你做得很好,由你管着内宫,我放心多了。”
杨玉环道:“郎君心怀天下,臣妾能帮到郎君,觉得很高兴。”
李琩正在为自己的思想转变而苦恼,听了杨玉环的话,疑惑道:“你觉得我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吗?”
“当然不会。”杨玉环语气笃定,接着解释:“郎君虽然出生便贵为皇子,但是这十几年吃过苦,受过难,饮风吞沙,深知百姓疾苦。郎君有别的王公贵族都没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的人,是不会前明后暗的。”
李琩见杨玉环比他自己还相信自己,颇受触动,道:“是啊,作为皇帝,身系千千万万的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不愿这样的事发生,至少,不是普遍发生。”
杨玉环道:“臣妾相信郎君可以做到。”
李琩望着杨玉环,恍然间想明白了什么。
他现在越来越关注群体,而不是个体,是因为他推行的政策,不是以某個个体为主,而是以群体为主。
关注个体,是基于情感,关注群体,则需要基于理性,只有把个体和群体相融合,才能做到既以民为本,又不意气用事。
杨玉环见李琩若有所思,好奇道:“郎君在想什么?”
李琩道:“很多时候,你都比我更坚定,你总能让我明白,我该做什么。”
杨玉环道:“臣妾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是因为郎君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郎君所面临的压力难以想象,要处理的事比臣妾多了不知多少,也比臣妾更累,臣妾站着说话不腰疼,自然就显得坚定。若是让臣妾去面对郎君所要面对的事,臣妾恐怕早就放弃了。”
杨玉环说到这里,拉着李琩的手,接道:“谁也不是天生的勇者、智者,能够在一次次彷徨中坚持前进,在犹豫后不忘初心,就是真正的英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