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盛世修书 (第2/2页)
话是这么说。
回到皇宫之后,朱元璋便直接对王景弘说道:“你去选一些忠实可靠的工匠,送到北边去给老四,有什么情况及时禀告,不得有误。”
这意思很明显,送过去的人就是朱元璋的眼线。
朱允熥虽然有自己的打算,可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这个道理,朱元璋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要做好自己的准备。
休息两日。
朱允熥上书,请求让报业总局拨出一笔银子来建立图书局,召集一批文人,通过报纸来联系各地。
虽然元朝对于汉人的文化控制的很严,可是不少大家族都是有相当藏书在家中的,这些文人就是前往各地抄书,然后送回京城,收录到图书局中。
朱元璋看到之后,当下大笔一挥同意了。
于是在报纸之上就多了一幅版面,上面刊有兴我华夏,传承永续的文章。
主笔之人自然就是解缙。
他妙笔生花,历数自古至今几次外族入侵,差点导致华夏一贯传承断绝,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出现,朝廷准备花大笔银子收录天下读书,并且列表作传!
所有参与此事的家族以及文人都会名列其上。
这可是妥妥的名流青史!
而且朱元璋还专门下旨,不管你是什么书,只需要报与朝廷,若是其中有违禁内容的,只要不散博,便不会入罪。
这就算是上了一道保险。
作为马上打天下的皇帝,朱元璋是有这样的胸襟的。
更何况作为一名盛世君主,为整个华夏买个保险,哪怕是做出一些让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每个读书人听说此事之后都是心中激动不已!
纷纷派人前往报馆说明自己家中藏书有哪些,一时之间传的大明上下无人不知。
而解缙作为主笔者,从翰林院招纳了不少有识之士,这其中便有永乐年间赫赫有名的三个名臣。
杨溥,杨荣,杨世奇,并称三杨。
要做一个严谨的传世名作,短时间拿不出来,可是梳理出来一些民俗传记以及科普之用的世俗之作,那还是很简单的。
很快,一个月之后,便有文章陆续的被发出。
其中无论天文地理,民俗传说亦或者是各种发明创造,只要是有益于民生的,都被刊登于上。
皇宫。
朱元璋手里面拿着报纸晃了晃,看向面前的朱允熥:“你如今大张旗鼓搞这件事情,而且这上面说的东西又杂又乱,跟咱说说,你是准备做什么?”
很明显,他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必定大有文章。
听到问话,朱允熥便开口说道:“我大明百姓数千万,能够成才者不计其数!只是有些人有困于出身,所以埋没其才!于是我便想到了这个法子,也希望普通人之中也能够出一些有本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