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智斗粮商(1) (第2/2页)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这种趋利行为,舒晏只能兴叹,却不能去强制制止。
正不知所措,忽见一个头戴遮阳斗笠,身着短衣短衫的人走到自己面前道:“哥哥在此亲自监督售米啊!”
原来是舒金。看他手持一条麻袋,便知也是来买米的,不禁带着些冷漠问道:“你家里面没有余粮了吗,还跑这么远来城内买米?”
对于买米行为,舒金一点儿都不觉得不应该,直截了当地道:“家里面余粮还是有一点的,可是官家卖米实在是便宜太多,所以就过来买了。”
提起余粮,舒晏想起了施常等人所说的连续两年干旱的话来,如果真的是连续两年干旱,那农人们的手中当真是没有多少余粮了。可是据他从王一担那里了解的情况,去年的年景虽说不上有多好,但也并不算很差。这两种说法到底谁是谁非,此刻恰好向舒金确认一下。
“舒金,我问你一件事,你要如实回答。”
“哥哥想问什么,问得这么正经?”
“去年的年景怎么样?”
舒金莫名其妙,“我当哥哥要问什么呢,年景的事尽人皆知,又不是什么秘密,有什么不如实回答的道理?要说去年的年景,也就一般吧,并不算很丰收。”
“不算很丰收?这个意思就是还不错了?难道没有发生旱情吗?”
“旱情是今年才发生的,去年的雨水还算调和,要不然老百姓的手中怎么还会有余粮呢?”
“那前两年,前三年呢?”
“前几年都还行,除了今年之外。”
“哦。”舒晏从舒金口中进一步证实了施常的谎言。不过他并没有向舒金透露自己问话的目的,而是反问道,“既然家里面还有余粮,你来此买米,难道是为了倒买倒卖赚取差价吗?”
舒金一阵委屈:“哥哥说的什么话,我怎么能做那种事呢?我们大家来此买米,实在是为了以后储备一些。因为今年的干旱,收成估计要减少一半。如今的米价已经这么高了,以后指不定要涨到什么程度呢!”
“俗话说,三年收,能有一年之储。既然前几年都不欠收,只此一年干旱的话,农人们手中的余粮足可以自给,应该不伤大体的,何至于也跟工商者一样恐慌?”
“哎。我看哥哥是做官做久了,连老百姓的难处都忘记了。农人们没有别的进项,所有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全都靠田亩收成卖点儿钱支撑。殷富之家毕竟是少数。平常人家,每年的收成,除了备足自家人的口粮外,基本都要花销出去,谁能留有多少余粮?至于那些穷困之家,连当年的口粮尚且不足,更别说有余粮了!”
舒晏听罢连连叹气,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只是他自身也有难处。他储备的这点儿米根本不够维持全郡所有百姓之需。
散衙收摊之后,舒晏、钱胜回到下舍,恰好若馨和主簿杜坚来此一起闲聊。
杜坚见舒晏如此郁闷,问明了所以,然后道:“商货买卖,靠的是运转流通。流通得越快,就越能盘活。郡里财力有限,只存了这么一点儿米。要想满足全郡所有百姓,只能是用卖米换回来的钱再继续去外地买米,然后再卖,如此循环。”
舒晏无奈地苦笑道:“这我何尝不知?问题是现在整个豫州全都被旱情笼罩着,其他郡比我们汝阴也好不到哪里去。想再从邻近各郡买米可不像先前那么容易了。”
“全豫州皆是如此,那就难办了。除非是向更远的地方去买粮。”
“也难办,且不说远方的粮价是多少,单这运费就是支撑不起的。”
钱胜主管府库,更加明白钱粮的短缺程度。他提议道:“照这样下去,恐怕米库中的米坚持不了几天。实在不行,就把城门关起来,不许乡下的农人们来此买米。”
此提议不用舒晏反驳,杜坚先斥了声道:“这算什么主意?平常百姓之家还要开门过日子,堂堂一郡之城池怎么能关起门来不出不进!再者说,城外的百姓也是百姓,若真要闹了饥荒,还不得一视同仁?”
钱胜一噘嘴:“我也知道不可行。但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
杜坚当然也没有好办法,大家一筹莫展。
若馨作为文学掾,平日一门心思放在全郡的文学教育上,很少关注民生之事。今见大家如此发愁,也跟着分析道:“古人云,三年收,而有一年之储。应该是没错的。我们汝阴连续数年收成都不错,今年虽然预估收成可能减半,但还未到真正收获的时候,其实缺粮影响最大的是明年,而不应该造成今年的短缺。所谓的缺粮只是相对缺粮,并不是绝对缺粮。也就是说汝阴目前为止并不缺粮,粮食全都被粮商们囤积着,不向外卖,所以造成相对缺粮。”
舒晏听罢连连点头:“粮商们是在作壁上观。知道我府库之中存量不多。我如今卖三十五钱一斗米,他们卖一百钱,宁愿卖不出去也不肯降价。为的就是等我把库中的粮全卖完了,他们就可以疯狂涨价了。”
“所以说,我们如今该做的就是令米商们把米拿出来供应。”
钱胜眨眨眼,怪道:“你前面讲的话貌似还有点儿道理,到最后还是废话。要是能让米商们把米拿出来平价卖,我们还至于发愁吗?”
“一买一卖都是商家的自由,郡署也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卖米啊。”
看着舒晏无奈的样子,若馨笑道:“不能强迫,但可以使用巧计啊。对待这些人,就不能再讲究君子作风。”
“巧计?我们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