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各有盘算 (第2/2页)
像这样的人,你要让他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尤其是对某件重大决策保持沉默,那恐怕并不容易。
况且,此时李炳身边还有一位帝都来的慕容雪,又怎么可能让谢光他们轻易钻了空子?
有鉴于此,如何能巧妙且不露痕迹的左右李炳,非常考验智谋水平。
倘若某些话讲的不到位,李炳极有可能在慕容雪的全力鼓动下,直接批准了冯一韦的晋升,那么万事休矣;可如果某些话讲的太到位,一旦说得李炳激动起来,没准儿当场否决吏部的奏章,进而又引发帝君动用“墨敕斜封”,那么同样是万事休矣。
想把“晋升冯一韦”这桩要命官司控制在火候最微妙的境界,真难死了谢光和劳剑华。
思来想去,劳剑华琢磨出了一个花招:他建议二人唱一出双簧戏。
所谓双簧戏,就是让谢光假意赞同晋升冯一韦,并令其交出兵权;而劳剑华自己呢,则表示坚决反对、据理力争。两个人在太子及众位大臣跟前大吵一番,谢光尽量把话说的模棱两可、破绽百出,从侧面干扰慕容雪的建言;劳剑华所有的话只说一半,显得言犹未尽、似是而非。
只要他们能够掌握好节奏,多半会令李炳感到左右为难,不能立即做出取舍决断。
趁这个时候,谢光再瞅准机会,顺势向太子建议:既然大家讲的各有道理,不如先将此事暂且留中,待殿下斟酌妥当之后再定夺。
如此一来,长刀军团便能暂保不失了。
按照这个策略,当李炳终于提起了冯一韦的时候,谢劳二人立刻互相使个眼色,开始了预先设计好的戏码。
在大殿之中,两个原本恨不得同一鼻孔出气的家伙,忽然变得各执己见起来,你一言我一语,针对长刀军团大统领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并且越说越激动,越吵越亢奋。
如此怪异的局面,不仅把李炳搞得有些糊涂,就连慕容雪也同样忍不住瞠目结舌。
这谢光……今天怕不是吃错药了吧?
在来宫中会商的路上,慕容雪早已准备好了一堆说辞,打算就冯一韦离开长刀军一事,跟谢光他们整一场舌战群雄。
可是他万万没能想到,谢光这货一反常态,居然也积极主张晋升冯一韦的提议,还没等慕容雪开口,谢太傅就先跟劳剑华吵得不可开交。
这样一来,倒叫慕容雪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了。
当然,慕容雪并不是天真单纯的小白,他心里清楚,谢光劳剑华之流,是绝不肯将长刀军的兵权轻易舍去的,自然也就没有道理支持帝都的想法。即便是迫于形势,谢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最终接受朝廷收回兵权的现实,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急赤白脸的跟自己的幕僚在外人面前吵翻天。
所以,他们二人一定是在玩把戏。
慕容雪暗自提起戒备,一边冷眼旁观,一边思考揣摩着对方背后的谋算,暂时选择了按兵不动。
与慕容雪不同,太子李炳却并没有把心思全都放在猜测谢劳二人的意图之上。尽管太傅的态度确实有点出人意料,甚至非常怪异,但李炳更关心的,还是争论问题的本身——到底应不应该晋升冯一韦。
当初,劳剑华第一次觐见李炳时,就曾经说过,皇权的安稳,要靠军权来保障。
这句话,李炳当然是极为认同的。不过,年轻的太子心里面也很清楚,长刀军团效忠的未必是他。
谢光作为统兵大将,之所以有胆量对抗帝君、对抗朝廷,靠得是三个条件:太子、圣教盟约和手里的军队。
而那些军队,就包括冯一韦和他的长刀军。
如果说现在太子与太傅是利益合作关系的话,那么谢光合作的筹码,对于他李炳而言,既是助力,也是威胁。
从这一点上讲,李炳不能不考虑自己的盘算。
就在谢光与劳剑华絮絮叨叨的争辩之际,沉默了半晌的太子突然淡淡问了一句:“假如冯大统领赴京任职的话,何人能接替长刀军团的职务?”
这个问题问得没头没脑,顿时令包括谢光和劳剑华在的众大臣略感错愕,慕容雪在旁边赶忙应道:“启禀殿下,吏部和兵部拟定的人选,是禁军统领王桓大将军。而禁军那边的新指挥则另有任命。”
“王桓,王桓,”太子轻轻念叨了两遍,悠悠道:“冯一韦功勋卓著、劳苦功高,也是该回帝都享享清福啦。不过,接替他的王桓,本宫觉得不太合适……”
慕容雪同样有些讶异:“依殿下的意思,该由哪位将军接掌长刀呢?”
李炳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这个嘛,本宫倒还真没有仔细想过……谢太傅乃圣唐军方翘楚,没人比他军务更熟悉。既然太傅也觉得冯一韦可以晋升转任,想必是合理的,那么本宫也赞同此议。”
听太子忽然这么说,谢光与劳剑华当场脸都绿了,正要开口辩解,却听李炳继续道:“不过,长刀军团戍卫西疆、警戒突厥,肩上责任重大,故而,接替冯一韦的人选不可草率指定。王桓虽然资质不错,但他负责帝君安全,依本宫看也并非最佳人选。慕容,你替本宫拟诏,责令吏部和兵部重新制定名单,多列上几个人选,由本宫酌情挑选。只有尽快定下长刀军的新统领,才好让冯一韦回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