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八章 安乱 (第2/2页)
于是李经武变成了李经毛——别说什么治黔了,照这趋势下去,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一定呢,还“经”个毛线啊!
李大人真心累了,长叹一声:老夫认输还不行吗?上书请辞,乞骸骨。
见到李抚的辞职报告,不约而同,大家都怒了:哟呵,不服是吧?谁不知道,按照咱礼仪之邦不成文的规矩,真心实意的请辞得三次!都是老中医,整这套偏方你糊弄谁呢?
继续骂他!
心如死灰的李经武大人不再搭理这些骂声了,辞职报告每次被驳回来就接着再写一份交上去——总共六次!
收到第三份辞呈的时候,言官们便纷纷住了口:敢情这老东西是来真的?你他妈至于嘛,不就是数落你几句么,为朝廷服务这点委屈都受不了,你怎么为大明服务啊?什么玩意儿!不过私下里再骂,朝堂上可不能再提这事儿了——万一圣上来一句“你行你上啊”,那可就完犊子了。
圣天子也懵了:言官们就那德行谁不知道?朕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信他们的胡扯,李爱卿别当真啊。前几次都是温言嘉勉一番,把李抚的报告留中不发。老李则犯了犟脾气,只要圣天子不准就再交一份上去!等看到李经武第六次请辞的奏折,圣天子叹了口气:唉,没办法,李爱卿看来是真寒了心、也铁了心。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准了吧。遂颁了圣旨,叫李经武去南京吏部养老。寻思了半天,礼部侍郎王尔善素有贤名,而且朝中口碑人缘都还不错,估计去抚黔不至于被骂得那么惨,便叫他去贵州吧。
王尔善动身赴黔,准备来趟这趟浑水,然后……就把性命搭上了。这是后话。
不过,李经武这次却没走成,有人把他拦住了。
安邦彦。
论战力安邦彦的水西军确实不如奢崇明的永宁军,但这位安长老(安邦彦自称四裔大长老记得吧)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动静比奢崇明可大多了:短短一个月里,安顺、毕节、平坝、龙里、瓮安、偏桥、普安、安南(今贵州晴隆,不是越南哈)……诸地皆陷,安奢联军的兵锋直指贵阳!
这下李经武走不了了。
其实,还是李经武不想走。
安邦彦知道李大人是个好官,之所以起兵,主要还是因为大势所逼,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火药桶,已经不得不反了。不过安邦彦还是提前派人去找李大人:李大人,您知道我们实在是迫不得已。此刻贵阳已是一座孤城,李大人您曾为我们说话,您是个好人,快点离开吧,我们绝不阻拦。
换做其他人,可能也就真走了:反正圣上已经准了辞呈,只要在启程日期上动一点点手脚,很难被察觉。这时“恰巧”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贵州的布政使、按察使二位,偏偏就在此前几日联袂回京师述职了!好吧,封疆大吏回京述职很正常,但藩司和臬司同时都离开则不太正常……这个时候同时离开……嘿嘿,您说正常不正常!但李经武是个倔脾气,给安邦彦回了一封大义凛然的书信,然后便留在贵阳开始指挥布防了:一方面给朝廷加急奏报请兵请饷请粮,另一方面找湖广借钱。结果,朝廷那边一下子音信全无,别说骂了,再没人提哪怕一句贵州,倒是湖广挺够意思,还真送了四万两白银和两万石粮过来!当然,多少也有点“务必替咱们挡住”的潜台词。
李大人也不是单纯的倔,对付安邦彦,他手里还有两张王牌。
一张是贵州本省有两个很大的军头,总兵张芳和参将黄云青分别驻扎在遵义、铜仁。尤其遵义,播州杨乱后刚刚划归了贵州,张芳平乱后率部就驻扎在那里。张军门所部号称颇为能战,如果不算孙杰和九边精锐,张军门的队伍便是大明内地一等一的强军了。
另一张王牌是贵阳有三千镇筸(音“甘”)兵。镇筸,就是今天湖南凤凰,那里在大明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不过因为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属于汉族底层商贩、屯丁与苗人混居的局面。镇筸兵大多为汉苗混血,被称为“镇筸苗子”,很是骁勇善战。
李经武飞檄调张、黄二将驰援贵州,并亲自率领贵阳兵民整武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