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八章 实施战术核打击 (第1/2页)
大明与露西亚的西部边界非军事区,也就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这一线,东西两侧各三百公里的范围。
东西总宽度是六百公里,南北的总长度是将近三千公里。
不过山脉的最北端已经进入北极圈,北半部分山脉两侧基本都是无人荒原。
乌拉尔山毕竟是一座山脉,没有现代公路和铁路的地方,各种车辆是没办法快速穿过的。
所以负责非军事区北半部分区域的部队,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接管属于己方的居民点和交通线并布防。
主要的进攻战斗集中在南半部分,特别是最南端的乌拉尔河两岸。
最关键的争夺目标,是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和自由贸易区,这里是大明和露西亚边界上最繁华的地方。
这块地区也是露西亚绝对的心头肉。
自从十九年前世界大战结束,鲜卑公国拆分出来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在非军事区边沿建设军事基地,作为针对大明的边界防御据点。
当地发现了石油资源,与大明签订了共同开发的合作协议,并设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之后,露西亚再次加大了这里的建设投入。
在露西亚境内的非军事区的边界的西侧,大约在伏尔加河河岸的两侧,从里海沿岸一直到沿岸到乌拉尔山西侧。
在这个长度大约一千五百公里的弧形区域,建设了三大片特殊的城市住宅区和相应配套设施。
名义上是配合自贸区开发城市建设,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理所当然的屯兵地。
大明的那一边实际上也在这么干。
泰西战争开始之后,露西亚人就开始加固这里的要塞防御,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持续不断地增兵,不断的补充军用物资。
现在已经将这三片城市区打造成了军事要塞群。
大明正式对德意志、露西亚、意大利三国宣战的时候,他们在三片要塞群和周围的军营聚集了超过一百五十万名士兵。
还有各式装甲车辆上万辆、各式作战飞机上万架、各种火炮超过两万门。
三个要塞群中,最北边的一个,应该是为了针对性的掌控露西亚境内,乌拉尔山脚下的非军事准备的。
而南方的两个要塞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做本土防御的同时,积蓄尝试向大明进攻的力量。
大明的宣战,对于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三国而言,明显是有些突然的。
战争正式开始的时候,这三大片军事基地附近的士兵,大部分还在基地内部,并没有在展开进攻或者防御线。
收到命令之后才开始迅速的向外输送人员。
一部分散开去接管非军事区,一部分径直向东方快速前进,试图冲进大明一方的非军事区。
主力部队的目标准备在边境线上布置战线。
露西亚和德意志人觉得,大明的进攻应该会来的比较快,但是应该比自己快不了太多。
地面战车的速度和续航是相对有限的,战斗机和运输机的飞行速度大家也相差不远,双方应该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抵达国界线附近。
只不过实施情况是,大明的喷气式飞机比露西亚人快了将近一倍。
双方空军的战斗爆发的地方,已经深入露西亚境内了。
至于地面上的情况,双方的陆军部队还没有遭遇,但是战斗实际上却可能已经开始,甚至已经即将结束了。
大明的指挥官知道露西亚在这里有几个超级要塞群。
负责具体战术规划的参谋们,在制定详细作战方案的时候,就跟总指挥杨遇春提了建议。
他们认为,尽管大明有更加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与露西亚和德意志的军队正面战斗的时候,也应该能够有很高的交换比。
但是这种要塞群实在庞大,当地驻扎的士兵数量,囤积的武器装备数量,也都太过庞大了。
若让其发挥出全部的力量,若大明依靠常规力量去攻占这片要塞群,损失的士兵数量肯定是数以十万计的。
关键是,大明突然宣战,要塞中的大量士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没有分布到整个战线上去。
他们在开战的时候将会是高度集中的状态——
整个乌拉尔战区,可能有将近两百万露西亚-德意志联军,其中应该有超过一半的数量,都在这三个要塞群内部和周围。
非常适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集中消灭。
所以他们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就提出建议,由禁军出面直接把整个要塞给清理掉,以避免十万大明将士的伤亡。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露西亚高加索地区的里海沿岸地区,与大明的波斯藩国的巴库油田北部里海沿岸地区,双方交接处的一片要塞群。
这里显然是用于防范大明对高加索地区的进攻的防御型要塞群。
还有露西亚与曾经的奥斯曼国交界处,高加索山脉南侧朝向波斯地区的山谷内,在露西亚占领奥斯曼之后建设的要塞群。
这里应该是用于囤积向波斯方向进攻士兵和物资的基地。
最后是曾经的奥斯曼与大食国的交界处,两河流域上游的要塞群,以及大秦海东岸的要塞群,是在奥斯曼原有城市和要塞的基础上扩建的。
应该分别用于向大食国两河流域和大秦海东岸地区进攻的基地。
露西亚、德意志、意大利三国,在这些军事基地和要塞之中,同样组织数十万士兵,砣矶了数以万计的大型军备准备。
加上乌拉尔地区的三个要塞群,这七个大型军事基地的士兵总数量可能有将近三百万人,大炮、车辆、飞机等主要装备总数量超过十万。
如果大明真的用常规力量去攻打这些要塞和军营,损失的士兵数量可能在三十万人以上。
所以建议在战争爆发之初,使用新元素武器直接摧毁。
杨遇春认可了这种判断和分析,所以将编制完成的作战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的时候,直接附上了新元素武器的使用申请。
朱靖垣仔细查看过方案之后,基本没有提出什么细节和方向上意见,直接批准了作战方案本身,也同时批准了新元素武器使用申请。
在新元素武器本身没有受到外来因素限制的情况下,这就是理所当然的正常使用方法。
朱靖垣和杨遇春都觉得,这应该可以称之为高效——
不过朱靖垣还是在批文回复中提醒,优先使用最干净的两相氢弹,同时要在一千米以上的空中引爆。
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普原子弹和三相弹,不得直接打击地面和海面。
大明的氢弹产业,和原子弹产业一样,在试爆之前就已经组建了足够规模的生产线,原材料更是多不胜数。
完成了试爆验证实验之后,氢弹的生产就直接进入了快车道。
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二月,工厂用最快的速度搓出了一批两相氢弹,在一月底空运到了作战前线的禁军手中。
按照朱靖垣的指示,三相弹虽然威力更大,但是为了避免核污染,实战中还是尽量不要用。
所以这批以实战为目标的氢弹都是纯粹的两相弹。
把外壳的铀二三八涂层换成了铅。
作为板机和起爆器的原子弹初级,本体规模已经被压缩到的尽可能小,使用的核装药质量也已经尽可能少了。
原子弹作为板机的情况下,在次级热核反应发生之后的反射下,还能进一步提高实际反应比例。
已经将可能会发生的核污染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尽可能的降到了最低。
按照新元素工程相关实验获得的经验,尚未提炼或者尚未使用的纯净的核原料,以及已经反应完全后产生的纯裂变产物,本身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核污染。
核污染最严重的东西,是正在反应的核燃料,以及反应一半的核燃料。
所以核电站泄露和失控造成的核辐射污染,比核武器直接轰炸要严重无数倍。
因为核电站就要让核燃料缓慢的持续反应,持续的释放出热量来烧水推动汽轮机发电。
核武器的追求则截然相反,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燃料,释放出尽可能多的能量。
必然会追求尽可能快速的反应速度和尽可能高的反应比例。
朱靖垣前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两个厂区直接变成了无人区。
红色露西亚处置切尔诺贝利事故,使用过之后丢弃的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材料,被不法分子违法回收后流入了钢铁回收产业。
最终成了当时钢铁工业中的放射性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反而是核爆炸发生地的广岛和长崎,在朱靖垣记忆中似乎已经变成了旅游城市。
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还是最早期的反应效率最低的原子弹,核污染级别可以算是核武器中非常高的了。
而大明已经研发完成的两相氢弹,最终产生的放射性沾染估计是核武器中最低的。
虽然与相同重量的三相弹相比威力稍微有点低,最大当量从五百万吨直接缩减到了两百万吨出头。
但是这个差距在实战中的区别也不会太大。
因为核打击的杀伤半径是与当量的三次方成正比的。
在此基础上,核武器所造成的核污染,危害范围最大的因素,是核爆炸之后的辐射落尘。
也就是沾染了放射性元素和粒子的尘土。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核爆炸距离地面越近,就会产生越多的辐射落尘。
也就辐射落尘的数量与爆炸的高度成反比。
当核爆的高度超过一个临界数值之后,就可以完全不产生辐射落尘。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在追求最大打击范围的时候,核爆的理想高度都超过辐射落尘产生的临界高度。
所以正常情况下使用核武器并不会直接产生辐射落尘。
只有攻击紧固的要塞和堡垒的时候,可能要用使用核武器直接攻击堡垒建筑本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