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我赵国自有国情在此 (第2/2页)
“哈哈哈哈哈,赵王说道寡人心中去了。寡人闻贵国北疆一战,胡人背后乃是秦国唆使。再观晋阳一战,秦国又生事端,欺韩、魏攻伐与赵。今日秦国国力正陷颓势,赵王何不再行纵约,出兵函谷?”韩康如实道。
赵雍摇了摇头,对于韩王的相邀、准确来说应该是韩、魏两国的相邀。他只能说抱歉了。
相较于韩魏两国无胡人之扰的情况,赵国的国情不同,且灭秦也绝非一日之功,至少现在不可能。
赵雍以为,对于此时的秦国,三晋还无力灭之。
晋阳之战秦国之所以战败,说不好听点是赵雍借助先知之能,再加上韩、魏两国偷袭所致。若真是正面硬对硬,三晋恐难取胜。
赵雍突然转移话题问道:“韩王以为,秦国今日之强,因何而强?”他想听听这个他国之君的见解。
韩康见赵雍无意继续伐秦,不由得叹了口气:“秦有崤函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关东诸国若想攻秦可选择之处只有函谷关和武关……”
韩康对方絮絮叨叨一大堆,说的全是秦国的‘先天优势’,而忽略了秦国的后天之变。
可能并非他不知道,而是故意不提。变法,无论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谈之色变。
赵雍见此却直言不讳道:“寡人与韩王有不同之见,寡人以为,秦之地利,诸国皆有之。秦国之强不在其地利,而在于民心,在于其法。秦国之强,一靠新法、二靠耕战,新法壮其户籍,耕战利其民心。观今日之秦国,秦民皆不以出身而辨贵贱,而以战功论爵位。士卒战之而敢于用命,秦国如何不强?”
赵雍这里提到的变法,变,其实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变法。而是在于实施性和贯彻的彻底性。
若真说起来,商君变法大体内容其实‘抄袭’的关东诸国的变法制度。譬如设立郡县制,郡县制是春秋末年楚国最先开始的,本身就是作为君主直辖的领地进行管理,在战国时期逐渐被各国采用。而承认土地私有化,鲁国最先为之。户籍制度,也是赵国先君赵襄子最先解放的奴隶。奖励耕战自不必说,数百年前孔子这样的儒家都说“足兵足食民信”是国之根本。
商君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战国群雄普遍实行的。
若说区别,那便是秦国新法实行的彻底、执行的彻底。而反观关东诸国,各种贵族观念深入人心,这便使得实行新法的阻力倍增。
不过新法的彻底惯行还只是一点,对于韩王地势之辩,赵雍其实也是深感认同的。若无地势之优,秦国早就被灭了百次。
韩康突然起身揖道:“赵王不及弱冠之年,却见识卓越。寡人听围贵国北疆一战,赵王竟能与将士同袍共血,又以月相选择进攻时机,佩服佩服!”
仕女听到这里,突然抬头看了赵雍一眼。不想赵雍也挺关注她的,两人的目光在无意中触碰到了一起,对方立即低头回避了眼神。
“韩王过誉了。”赵雍也急忙起身回揖道。
见得外面天色尚早,好不容易来此一趟,若是尽然在屋中下棋那也就太无趣了。
于是赵雍提议道:“韩王,不如出去走走如何?”
“请!”韩康起身,两人不紧不慢地朝着门外走去。
出得大殿,赵雍不由得再度朝着后方望了一眼。
却不料韩康也跟着回头张望。俩人收起目光后,不由得面面相觑。
赵雍先是尴尬一笑,两人皆没有吭声。
随后二王在侍卫的陪同下,又绕着山路继续往上。
俩人在山路上走了一大圈,不时闲聊几句。随着地势不断攀高,山涧之中有不少河段已经成为天然冰桥,也有些水瀑挂满冰凌。
又行得几刻钟后,赵雍也终于是见到了对方所说的水瀑。
一平台之上有水花从峭壁飞冲而出,沿着固定的轨迹,在山涧中冲出一条小小的溪流山泉。溪流虽然不大,但确实没有结冰,赵雍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眼看时间到了午时,二人便又回到刚才的大堂用午膳。韩王也没再提起诸国之事,反而唠了一会‘家常’。但刚才那仕女已经不知去了哪里,赵雍不禁心中空荡荡的,只在大堂上见过一次,回来就不见了。
赵雍也不好意思问。
用过午膳后,二人也没在山里多呆,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来时的码头,顺着汾水回到了区鼠邑。
邑城外,两人依依话别。
“愿韩、赵两国永杰同好。”韩康说道。
“愿韩、赵两国永杰同好。”赵雍回道。
……
……
韩王的乘舆一直送到两国的边境线处。
韩国区鼠距赵国中都(平遥)不过五十余里,赵雍并不打算在韩境过夜,及至傍晚,乘舆大队便行至中都城外。
又过十日,赵王行舆终于是回到了都城邯郸。一来一回二十多天,总算是赶到岁末之前回来了。
回到赵王宫,赵雍马上传来了几位重臣,共同商议此次两国会盟的机密国事。
经过群臣一顿分析,此次韩王相邀或为二求:一是希望三晋合兵继续伐秦,一是试探赵王对诸国的态度。
对于伐秦一事,赵国群臣一致认为应当休战。赵国此时不宜扩大与秦国的冲突,而今新法初步实施,基层不固,只有待新军大成,才是对外扩张的最佳时机。况且扩张的初步对象也优先是胡地、中山,而绝非强秦,这是赵国早已制定好的国策。
强秦可灭,但绝对不是现在。
赵雍回邯郸没几日,赵国便收到了韩国传来的国书。但此次国书所叙、不为寻常国事,而是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