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留的一条后路 (第2/2页)
李长松是北镇节度使,如果传出去他悄悄见了金江节度使,必定引发朝廷的轩然大波。
平辽侯有底气应对朝廷的发难,锦乡侯府可没有这份底气。
所以进入海州城时,李长松坐在马车中,极其的低调,不引外人的主意。
一直到了一处院落,唐清安带着谢友成等人,亲自在院落中迎接对方。
「祝贺平辽侯立下不世之功业,收复全辽,相信朝廷的奖励,不日就会下达。」
李长松从马车上下来,主动的上前笑道。
「李节度一路辛苦了。」
唐清安一脸的笑意。
说实话。
他虽然打败了蛮族,收复了辽东,可也让自己很为难,相信朝廷也很为难。
当前,自己是不会离开辽东去京城的。
朝廷也知道他定然不会去京城。
他已经是侯爵,以如今的功绩,世袭不世袭先不提,怎么也得升为公爵。
到了这一步。
没有了战事的借口,于情于理,他都得去朝廷一趟。
可是。
他不会去。
哪怕。
朝廷赏他公爵,他却不入京面圣,朝廷的威严放在哪里?又置皇帝的脸面于何地?
相信不光自己很苦恼,朝廷也很苦恼。
他不想和朝廷撕破脸,朝廷现在有没有底气和他撕破脸,他相信暂时还是没有的。
只是。
朝廷必定要赏,而赏之后,他必定要入京。
此事如果处置的不好,就是逼着朝廷撕破脸了,可惜又无法解决。
提拔为侯爵的时候,因为蛮族势强,无法轻易离开,又有太上皇和皇上的斗争,他还能找到算是理由的理由。
李长松随平辽侯入大厅,落座后,暗自观察平辽侯的神色。
在院中。
他那句话可不是随意说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目前双方的僵局,平辽侯的态度,以及他会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众人猜测的事情。
唐清安知道李长松的来意。
随
着金江镇大败了蛮族,虎踞辽东,作为北镇节度使,李长松当然更为关心邻居的想法。
这也是两人悄然见面的原因。
「朝廷的奖赏如何,我始终是大周的平辽侯,金江镇也是高举大周的旗帜。
只是国内宵小太多,敌视我的人也很多,就连辽西不也有个忠顺王,哈哈哈。」
唐清安笑道。
李长松却笑不出来。
北镇城破,至今未修葺完整,兵也不足,才八千人,还有朝廷新派的三千军,被忠顺王扣住了,连防御都办不到。
如果金江军造反,北镇首当其冲,必然无法对抗。
忠顺王有辽西走廊的地利,手中有四万余兵,加上岳讬和硕讬两位蛮族贝勒,以及他们的数千蛮兵。
还有从澳门购买的十余门红夷大炮,皆布置在宁远城,连锦州都没有大动干戈。
背靠山海关,北边是山,右边是海。
可见忠顺王的想法。
以宁远城扼守辽西走廊,背靠山海关,对抗如果造反的金江军。
胜负未知。
但是北镇肯定是保不住的。
所以李长松不希望平辽侯造反。
更何况他的妹妹,嫁给了平辽侯的结拜二弟,金江军总兵刘承敏,有这层的关系在,他更希望金江镇保持现状。
使者的话,他无法放心,必须要亲自见平辽侯。
「国内民乱已平,注意力必定会更多的放在辽东上面,平辽侯以后面对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心里可有准备?」
听到李长松的试探,唐清安不以为意。
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民怨和民乱,哪里是那么好平的。
国富必然政兴。
政兴必然人和。
如果大周有余粮,也不会有蛮族的叛乱,也不会有陕西的民乱。
历史上的大明。
有张居正的改革,为大明续命,大周没有张居正,没有改革,如何政兴?
既然政不兴,则必定国穷。
了解目前收集的事物,结合自己心中的借鉴,加上自己的想法,唐清安不认为大周能平复民乱。
至少。
三五年内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他为何先试探布局日本的原因。
民乱会不会推翻大周,他不敢妄下结论,但是趁这三五年的时光,至少接触到德川忠长。
支持他自保,对抗他的二哥,不让日本幕府权势稳定。
至于自己。
唐清安当然是惜命的。
如果大周真的政兴人和,富强了起来,那肯定不是自己能打败的对手,徒然入关只会糜烂国家局面。
所以他才要开拓海外,如果万一打不败大周,就是跟自己留了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