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吴文华与林如海的碰撞 (第2/2页)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忠君,孝父,从夫。
“林公,你……你置君,父,夫于何地?你自己不是父亲吗?你自己不是夫君吗?那你又算什么?
难道你要无君无父?这就是你所学的西方典籍?”
林如海安静的看着吴文华,没有因为对方的指责而心生动摇。
儒家的核心有忠君。
君权天授。
君即是天。
那如果君都变了呢?
年轻的时候,从贵族落魄子弟到儒家达者,中年经历丧子之痛,晚年官场被贬,林如海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变化。
在辽东所见所闻,有他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而最让他诧异的是将军身上的气质。
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他感受到了。
加上和王丰肃等人的交流,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将军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
林如海的认知,在这个时代中,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人。
如此大变之局。
朝廷能不能稳固国势,他并不看好。
国家有今日之困顿,正如将军所言,不是因为民乱,不是因为兵变,更不是因为叛乱。
而是国家积弊日甚,到了王朝的末期,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
何谓封建?
三纲就是封建,人分三五六等,这种社会形态性质就是封建,和西方国家封建邦国的封建不同。
将军认为。
朝鲜因为金江镇的崛起,早就脱离了战争的威胁,有了和平的国情,这些年却一直没有改变,反而越发的困顿。
因为朝鲜到了王建王朝的末期,朝纲僵硬,积弊日甚,无法自行脱变。
就算再给一百年的时间,也不会有新的变化。
朝鲜有大周这个宗主国的存在,国小而民寡,可以维系下去。
大周不同。
陕西的民乱且提不提已经平定,只要大周不改革,触动权贵的权益,那么民乱就不会止歇。
因为汉人百姓还有另外一股思想。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
百姓们虽然见识不足,但是有改变的勇气。
在辽东的这些年,林如海认为将军也是学问上的达者,只不过并不是儒家学问上的达者。
而这些年,将军已经证明了他的眼光和才能。
那么。
将军最后会入主中原吗?
无论是天时,地理,人和,将军无不全占,林如海不认为谁能比的过将军。
介时。
儒家该何去何从?
林如海想要改变儒家,但是他想要的改变,太过巨大,可以说要改变儒家的核心思想。
吴文华万难接受,不愿再和林如海交流,匆匆的离去。
不过林如海并没有绝望。
到了他这把年龄,没有了年轻人的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
犹如他当初和王丰肃秉烛夜谈时,同样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最后不也认清了么。
金陵繁荣,书社多。
种下一颗种子,会有人探究,而发生变化的。
~~~~~~
朝鲜军开始了撤离,准备回国,就连驻扎镇江,后来驻扎辽阳的五千朝鲜军,也踏上了归国之路。
冯胜之留在沉阳,恢复民生,带领官员清丈田亩,整理地方。
同时把当初从福建兴华府移民的两万余人,迁移到了沉阳,在沉阳进行屯田。
开原城留两万兵,由刘承敏驻守,把守辽长城,防备多尔衮。
沉阳一部,海州一部,镇江一部,海州一部,还有寛旬一带,各地派驻大军。
军资由当地官府供应,避免了其余的消耗。
沉阳,开原人口少,移民之事还需要继续下去。
蛮族清点后,除了屠夫和刽子手,留下了近三十万的人口,缺少物资。
以工代赈。
由官府安置。
诸事托付,唐清安带着两万大军,五千亲卫营,离开了沉阳,回归金州。
海对岸登来两地,朝廷设立了登来两营。
金江镇也要在旅顺设立大营。
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将军。
他特意见吴文华,当然不是随意之举,是和将军商议过,特意于此。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将军虽然还未打下天下,也远没有举动,不过哪怕是治理辽东一地,也不是轻易的事。
前明朱元章。
从和尚到君王。
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却忽视了他的努力。
朱重八。
大字不识的文盲,打天下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候都不忘记读书,只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
“吴文华离开时什么样子?”
唐清安笑道。
林如海想了想。
“闻我言,犹如遇到了精怪。”
“哈哈哈。”
唐清安忍不住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