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唯财是举 (第2/2页)
收到孙恩再度来犯,紧接着卢循作乱的情报,杨安玄暗松了口气,桓玄把注意力转向三吴之地,给了他喘息之机。
杨安玄加紧了募兵,通知各郡招募青壮加以训练。雍州地处边陲,与秦、魏接境,秦国两次进攻洛阳、魏国南渡黄河攻打颍川,造成的流民不在少数。
三吴一带战祸不断,有不少百姓逃过江,前来雍州投亲奔友的不在少数,这些人生计无着,募兵不难,一个月的时间就募集了万余新兵。
募兵容易筹粮却难。桓玄东进时从雍州调走了一批粮食,雍州各郡都缺粮。三四月份青黄不接之时,要想筹粮越发困难。
战乱不断导致粮价飞速上涨,原本一百五十钱一石的粮食已经涨至二百三十钱一石,杨安玄一面提升粮价,一面让商队从秦、魏等国购粮,可是杯水车薪,难以救急。无奈之下,杨安玄想出了个应急之策,卖官换粮。
雍州府衙征召贤才的公文张贴到了境内每个属县,公文中有「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描述,立时在雍州大地上掀起风潮。
很快,流言出现,说是无论士庶只要捐赠官府两百石粮便能征召入仕成为小史、职吏、佐干等;五百石县中功曹、助教;千石郡中记室、议生、门下史;千石可为县尉、县主簿;如果能捐赠二千石以上,县令、州府的职司都有希望得到。
消息传开,那些富商世贾闻风而动,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地位最低,眼见有个机会改变命运,改变后人的身份,花点钱算什么。
很快,杨安玄便收到了来自士族的指责,特别是寒门子弟,他们自矜出身士族,虽然家族中落但身份仍然高贵,有资格参加中正的选拔改变命运。
杨刺史不限出身只论才能的做法无形中挤占了他们的上进之路,而且这些人多半家境贫寒,拿不出买官的粮食。
士族则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怎能与商贾为伍,杨刺史的做法分明是对九品中正取士的挑衅,甚至连孔鲜也写信前来劝说杨安玄。
杨安玄不得不召聚门阀世家辟谣,声称征贤令主要是针对士族贤才,当然对愿意捐赠粮食襄助官府的地方贤达亦当予以奖励,只会授任九品以下的官吏,九品以上则要士族才有资格担任。
紧接着,杨安玄征召了十数个身具贤名、出身寒门的人入仕,压下了士族反对的风潮。
很快,那些门阀发现杨刺史的以粮换官
的做法对他们大为有益,九品中正选官他们的子弟有机会入仕,但相对整个家族来说能够入仕的人数还是太少,若千石粮能够换回八品官,这机会实在难得。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杨安玄授出一百三十六个官职,换回六十七万石粮食,顺利解决了军粮不足的困境。
新募的这些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杨安玄从中挑选了一批出身寒门的子弟,让他们担任府县的循行,行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事,惩办了一批贪腐,雍州吏治得到整顿。
普通老百姓对刺史大人的征贤令并不在意,他们关心的是自己一日三餐、家人的温饱,城门处张贴的耕田令、募兵令、屯田令、办学令等等才跟他们息息相关。
刺史有令,命各县加紧督造杨家犁,免费供农人使用,官府还租借耕牛、粮种等物,鼓励开垦荒地。
刺史有令,应募入伍的兵丁月饷粮一石半、帛二匹。粮帛不多,但对流民来说足以让一家人勉强活下去。
刺史有令,招募流民屯田,官府收租四成……
刺史有令,招役兴修道路桥梁……
一系列的政令颁布下去,大把的钱粮流水般地淌出,给雍州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新募了一万五千新兵,雍州的兵马接近三万,又新增了八处屯田,杨安玄相信等到七月夏粮入库,便再不用为军粮发愁。
新军分散于各郡,操练的事情不用操心,襄阳新军五千交给了孟龙符,杨安玄很放心。
兵有了,军械便要抓紧,杨安玄抽空去了趟安成周家,成功地「说服」周伟将棠阴铁业转让给应家。
紧接着,杨安玄前往西平棠溪,并通知应旭前去商议加大生产之事。
应旭很快来到棠溪,看到年轻的雍州刺史,深觉自己的投注没有错,不说铁矿、彩瓷生意的收益,就连三子应康都是扫虏将军、信阳司马了。
应家已经和杨安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使前程未卜,也值得继续投注下去。万一杨安玄能成大事,应家便会跟着改天换地。
杨安玄决定公开淬火之法,让应家加快军械生产,把棠溪打造成军械坊,任命应浩为七品工官,征召工匠,加大生产。
应浩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七品官,拍着胸脯保证年产斩马刀两千把,箭簇十万只,其他兵器若干。
杨安玄交待应浩注意灌钢法和淬火法的保密,不准坊间工匠流动,并下令汝阳派遣五百郡军驻守棠溪四周。
内政有条不紊地布置妥当,杨安玄开始了对外的联合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