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曹魏战略(上) (第2/2页)
此言一出,二人陷入沉思之中,殿内甚是安静。
司马懿沉默半响,拱手说道:「臣以为西蜀将士虽精,勇于阵战。但其将士人少,短于攻城。臣以为可于河东修建坚城,内屯二年粮草。若西蜀进攻,将受限于城下,令不得入也。而我大军可趁机从潼关,或从其他渡口渡河,断绝蜀军后路,行袭扰关中之策,使敌疲倦。」
「待中原恢复元气,集结幽并、冀司四州兵力西讨西
蜀。届时关中无险可守,必然要与我大魏于作战。不管胜负如何,关中一旦不宁,则西蜀必要从巴蜀调粮屯兵,千里运粮,损耗其国力。长久以往,西蜀国力日衰,而我大魏国力日盛。」
蜀汉没有攻取潼关,将在地势上受限于曹魏。曹魏可以利用潼关以及河东两地,在黄河两岸互相配合。蜀汉攻河东,曹魏大军可兵出潼关,袭扰关中,策应河东局势。蜀汉攻潼关,河东大军可以渡河抵达河西之地。
可以这么说,蜀汉的关中难以称作四塞之地。若日后曹魏恢复元气,举重兵进攻蜀汉关中,蜀汉将无险可守,疲于应战。长期在关中作战,必然会影响到关中本身的发展与生产。
司马懿的计划,便是建立于关中撤军的构想之上。抢占潼关、武关、河东三地封锁死西蜀的出兵方向,让蜀汉本身难以拥有关中的四塞之地的险要。
曹叡沉吟良久,问道:「以卿之见,数年之内,我大魏不能与西蜀争雄?」
司马懿摇了摇头,解释说道:「启禀陛下,孙子有云:故善用兵者,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如今从大局上而言,西蜀士卒乃连胜之兵,锋芒毕露之敌,我大魏士卒多散,心有畏蜀。不如待数年之后,西蜀将士多亡,我大魏新丁入军,敌衰而我众也,将可一战。」
司马懿又看出了西蜀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今蜀汉大军的组成结构是由刘备遗留下来的老士,以及诸葛亮训练而来的士兵。几年之后,刘备遗留的士卒将非死及老,蜀汉大军彻底进入一个衰退期。
而且蜀汉的新生儿比不上曹魏多,可供挑选的兵源自然也是难以比得上曹魏。那个阶段对于三国而言,将是一个更替。曹魏若是能利用好那个窗口期,重新夺回战场主导权也不是不行。
曹叡微微蹙眉,说道:「只恐西蜀接下来会不断东出,试图欲夺我潼关、河东二地。又有东吴联盟,其将又为患也。」
司马懿见曹叡担忧自己的计划,劝谏说道:「启禀陛下,臣久与西蜀作战,颇知诸葛亮兵略武韬。西蜀兵少,必不敢全力攻城,我大魏若能坚守河东诸城,诸葛亮将无可用功之地。」
「懿于河东规划,请陛下放心。若臣在河东,诸葛亮将无破城陷土之事。至于东吴为盟,我大魏如何钳制东吴,或如何使其难以为我大魏边患,可听满公之言。」司马懿自信地说道。
再次听司马懿如此保证,曹叡也松开眉目,说道:「可从大将军之言,筑城屯粮于河东,守备西蜀,待时而动。」
说着,曹叡将目光落到满宠身上,说道:「不知满卿有何对吴之策,可使东吴难以应和西蜀,不为我大魏祸患。」
满宠深呼吸,语出惊人说道:「陛下若信臣,可弃合肥,退守寿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