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噩耗 (第1/2页)
刘邦不屑冷笑:“高价,那能高到哪里去?”
只是不等张不疑回话,卢绾吭哧吭哧的跑了回来,瞪了刘盈一眼,旋即看向张不疑,带着几分撑腰的态度说道:“别怕,慢慢说。”
嗯,张不疑完美附和他对未来女婿的幻想,瘦瘦高高长得好看,重要的是性子软,好拿捏……
张不疑看看刘盈,转头看向刘邦的时候,默默伸出一根手指。
刘邦双手抱臂:“什么意思?一倍?不会是一钱吧?”
刘盈凑过来说道:“想啥呢,当然是十倍了!获利十倍,简直就是在抢钱!”
看着刘邦的满脸震惊,张不疑矜持一下,心中暗爽无比。
毕竟他作为张良的儿子,又娶了公主,若是想要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大展拳脚,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因此需要蛰伏。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今的汉朝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一味蛰伏不仅名声不好,而且还会消磨心志。
因此他就专心致志的搞钱……
民间的商贾虽然还是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但对于勋贵来说,谁家没有七八个红顶商人?
张不疑自然也不例外,在一众叔伯们的大开绿灯之下,搞钱搞到风生水起!
不过刘邦很明显有些接受不能,愣了几秒后,指了指刘盈和张不疑:“要么是你们疯了,要么是他们傻了!十倍?呵呵,休想哄骗乃公!”
张不疑挠了挠头,满是委屈和祈求的丹凤眼看向刘盈,示意他去给刘邦解释。
毕竟他要开荒制定发展计划,离不开刘盈这边的技术支持,每年要给刘盈不少的份子钱……
嗯,这也算是知识付费了。
拿人手短,刘盈贴近刘邦,小声说道:
“谁也没疯谁也没傻,只是现如今时局的发展超出了爹你的想象。”
“就好比张不疑自己想出来的产业吧。汉国太大了,各地的气候水文都不一样,如果按照官府颁布的法令去统一耕种,播种,那么无异于南辕北辙,甚至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刘邦轻轻点头,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秦国统一之后,将自己在关中成功的农业种植经验推广全国。
当然了,牛耕技巧是好的,但何时播种,何时收获,每亩地撒多少种子,甚至于土壤的松软程度也要做到和关中一模一样,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毕竟陕西的气候,和安徽、河北以及江苏、湖北等地是不一样的。
但派出的秦吏不这么看,或者说在他们的理解中,秦人之所以能够胜出,能够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仪仗的就是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六国之所以破灭,就是因为他们技术不行!
所以,先进必然会取代落后,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也因此,当地那些不按照秦律办事的人就成了‘刁民’!
对付刁民,秦律有一百种办法!
先罚款,罚他个倾家荡产,接着再砍手砍脚砍鼻子,杀鸡骇猴,让所有人战战兢兢缄口不言!
因此在汉国鼎新之后,刘邦下令在地方上设置‘三老’这个职务,不仅担任居委会和基层税吏的工作,还要因时因地的指导当地的农耕。
毕竟五六十岁的老农虽然干不动体力活,但经验却很丰富,比如什么时候刮风下雨,比如什么播种分蘖多……
在刘邦思绪万千,轻轻颔首中,刘盈继续说道:
“我在征求大父意见,召集残存的农家士子来长安城讲述农家的经典,然后编纂成册的时候,发现其实农业生产也有规律可循,经验固然重要,理论知识也同样重要!”
“因此大汉公学就多了一个农学院,专门讲述农家士子总结的经验,以及我从咸阳宫里翻出来的上古先贤著作,比如《遗传学》、《种子学》、《植物生理学》之类的书籍……”
“嗯,爹你有空可以去听两节课,保证大开眼界。尤其是课堂氛围,更是普天之下独一份!”
“就像是那个不知名的先贤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农学院的课堂之上,有时候甚至是学生在教老师……”
毕竟他说的很多书籍都是签到得来的,只是简单地改了改一些内容,因此要想让公元前一世纪的人完全明白十八十九世纪乃至于二十一世纪的理论知识,必然是难于上青天……
听着刘盈的话,刘邦本来下意识想要拒绝,刘太公就是个农家,从小没少拉着他灌输农家的理念,但他听到学生教老师这种奇葩事情,顿时来了兴致,要不是不在长安城,他甚至都想要立刻去看看稀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