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杨广亮剑 (第2/2页)
杨广等人听得面容潮红,如饮美酒、酣畅淋漓。
大隋官制耗尽无数精英的心血,这才走到了今天这步,精英们在官制这方面早已江郎才尽;哪怕他们明明知道不完美、有漏洞,可究竟是哪里不完美、哪里有漏洞,但他们死活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杨集这两个很寻常的方法,却显得十分珍贵。
苏威面容振奋的高声道:“圣人,老臣附议!大王此之二策实为老成谋国之论。”
杨集没有理会他这一套,又见一些人面露喜色,心知他们被监察州这个等级的大小官位吸引住了;殊不知,这是包裹毒药的糖衣。
诚然,州郡县三级制度是历史必然、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都有利。但说来说去,其实杨广和杨坚一样,都是剑指品级虚高的地方官、吃干饭的散官勋官和爵官。
诸多品级虚高的地方官、吃干饭的散官勋官和爵官之中,又以关陇贵族子弟为最;就拿今天早朝上那数千名吃干饭的官员来说,至少有八成是关陇系,所以他的最终目的还是关陇贵族,只不过今天这一步,主要是砍向品级虚高的州官(现州)。
州升级成大州了,官名不变、品级肯定也不变,那“凭空”冒出来的郡官,干的事情比州(新)官少了好几倍,你又有什么资格和州官(大)品级一样?
二百零二个郡的郡官,有多少?而新增的十四个大州又能有多少职位?
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样一来,朝廷光是从俸禄这个大头,就能省出大量的钱粮。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州官品级,的确虚高得不正常、不健康。就拿刺史来说,上州刺史是正三品,而六部尚书、九寺卿,也不过如此,你一个地级上州州官,竟然和中枢各部部长同级,正常吗?
肯定不正常!
中州刺史,从三品;和御史大夫、十二卫将军同一等级。
下州刺史,正四品上;吏部侍郎和九寺少卿亦然。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乱世时期,各个时期的各个政权,都怕那些与敌接壤的地方官献土投降,都怕打仗时,从背后捅友军一刀子,便来他个高品级养忠良、‘高薪养廉’,前者是名,后者是利。各个政权尽皆此心,地方官的品级就勐然上涨了。
杨坚撤并州、郡、县时,裁汰了海量冗官冗员,而那个时期的大隋立国不久,周、齐两地都是人心未附,在外面又有南陈、突厥汗国,若他敢对品级虚高的地方官下手,大隋一定亡于改革之中。
二是杨坚虽然轻松的篡夺了北周天下,可也向关陇贵族集团许下了各种各样的重大承诺,对于那些投奔他的人,都授予高官厚禄,让他们以为遇到明主、真心实意的为大隋效力。
他这种收买人心的方法在创业初期,确实有莫大好处,但也给后来留下官员冗累、品级虚高、吃干饭官员众多等隐患。等他干掉了南陈、打趴突汗国,再想扶制归正时……哟嗬,关陇贵族几大门阀都有了反隋的实力。
比如说西魏几大家族,就算到了现在,依然很强大。
其中李姓就有三个,分别是太师李穆家族、八柱国太尉李虎家族、八柱国太保李弼家族。李穆家族虽然没有在西魏八柱国之中,可李穆左宇文泰夺天下,李穆兄弟三人皆是国公,而他本人在西魏、北周、隋三朝皆为一品高官。
他的八个儿子,国公郡公各有两个、县公四个。侄子九人,国公两个、郡公两个,余者皆是县公;有的人已经死了,可是他们的爵位却传到了现在,另外还有百多名子弟,皆是身有职事官、散官、勋官的人物。
而杨集前世看过的那些穿唐中,主角们往往以“一族两国公”、“一门两国公”沾沾自喜,连他们那些千古名臣老子竟然也引以为傲,自称是“前无古人”,其“父子”当真无知得可怜。
至于李虎家族、李弼家族的境情要差一些,当然不是说李虎和李弼能力、功绩不如李穆,而是他们不如李穆三兄弟能生,生出来的,也不如李穆的子侄好养,好养却不如人家命长。可是尽管如此,这两个李氏家族只要还活着的,皆是公卿侯伯。
还有八大柱国里的于谨,本人是三朝元老,官至太师,十个儿子俱为公侯,不是总管,就是刺史。儿子于翼当年坐镇幽州,明确表态支持杨坚,正是因为他在幽州盯死了蠢蠢欲动的北齐皇族、官宦后裔,杨坚这才坐稳了江山。
这个家族能生的程度,比李穆家庭更加过分,于谨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平均下来,至少生了六七个,其长子于寔就有十二个儿子,而于寔之子于仲文,又特么的生了九个。
这么一一积累下来,现在的于家,怎么也得有几百个子弟!
而于谨这些子孙后代,不是从军、就是从政,加上于翼率先支持杨坚、为杨坚震慑齐地的缘故,全都得到极高回报,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人低下七品。
面对这么强大的关陇门阀、关陇门阀联盟,杨坚不傻眼、不着急才叫有鬼了。
如果他年轻气壮,自然不憷。可岁月不饶人,他不仅年迈体衰、还多病,所以一切都以平稳交接为重,被迫将这些历史难题,交给隋二世。但由于杨勇太过文弱,扛不起这些历史重担,这才把继承人改成了杨广。
而杨广这个被杨坚寄予厚望的儿子,现在显然是要光明正大的亮剑了。
杨集倒是想看他,接下来,如何回答重臣的问题。
至于他杨集,如果这里没事的话,还是尽早回去找老婆生儿子为宜;若不然,光靠日天、日月兄弟,又如何继承得了这么多家业?
相比人家于仲文,杨集自卑得不行。
————————
【注:隋执行的是东西两京制,即是大兴城(西京)、洛阳(东/京),隋官方并不存在“东都洛阳”之说。到了唐朝,才改“东/京洛阳”为“东都洛阳”。】
(本章补8月20日,上个月还欠勤6天;求月票、推荐票。)